視覺中國供圖
輕松掃碼 科普一下
近日,一種通過特定動作讓體驗者快速達到窒息缺氧狀態(tài)的“死亡游戲”在一些校園流行,引發(fā)社會關注。
據體驗者描述,“游戲”步驟包括靠墻蹲下深呼吸、憋氣,再由其他人按胸口等,讓體驗者通過自我窒息造成腦缺氧,從而帶來短暫“快感”。部分學生在“游戲”后迅速暈倒,直到第二天還感覺到頭痛、頭暈。
“死亡游戲”導致大腦缺氧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yī)師王明宇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死亡游戲”導致大腦缺氧,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壓迫頸部,直接減少大腦血流供應;二是過度換氣,降低了體內二氧化碳水平,引發(fā)堿中毒和腦缺氧。
過度換氣和屏氣足以造成暈厥,如果再加上同伴對胸部的擠壓,腦缺氧將更加嚴重。這些機制共同作用,一不小心就會導致青少年意識喪失、腦損傷甚至死亡。“即使只嘗試過一次,如果缺氧嚴重,腦損傷也將無法完全恢復,造成短期的記憶功能喪失和長期的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認知功能受損、頭痛、失明或癱瘓,甚至死亡。”王明宇提醒。
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死亡游戲”就已經在我國部分地區(qū)傳播,并迅速被未成年人模仿。多年來,教育部及相關部門多次發(fā)出提醒,揭露此類“游戲”的危害,遏制其傳播蔓延。
“死亡游戲”的“死灰復燃”是由于近來有傳言稱,有人在窒息片刻出現(xiàn)幻覺,或是“看見童年場景”,或是“目睹夢幻景色”,甚至重溫了“前世記憶”。王明宇表示,青少年時期正是好奇心強烈、愛追趕潮流的時期,對危險和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不足,很容易經不住忽悠“嘗鮮”,做出不計后果的舉動。
由于大腦極度依賴氧氣,缺氧4分鐘就會造成腦細胞不可逆損傷。王明宇提醒,家長應密切關注孩子的行為變化,如發(fā)現(xiàn)孩子提及與“死亡游戲”相關的詞匯,或眼睛布滿血絲、面部或頸部有瘀點勒痕、出現(xiàn)頻繁嚴重的頭痛等情況,應及時干預。“另外,學校應加強心理和安全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死亡游戲’的危害,避免因好奇心或壓力大而輕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