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疫情仍然復雜嚴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馮子健,在《如何理性面對奧密克戎》的專題報告中指出:“根據數學模型測算,當第一波大規(guī)模沖擊達到最高峰時,我們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達到60%左右,隨后會逐步回落到一個平穩(wěn)期,最終我們可能80%-90%的人都會經歷感染。”
這些處于感染危險的人里,也包括很多老年朋友。要想對抗感染危險,當然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不過,接種疫苗才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一些老年朋友可能會有疑問和顧慮,不太愿意接種疫苗,那咱們就詳細分析一下常見的幾個問題。
01
疫苗對奧密克戎無效
那就別打了?
奧密克戎疫情以來,很多朋友對疫苗的信心大打折扣,覺得既然防不住,那打了有什么用呢?
這種看法是不對的。雖然從目前來看,各類新冠疫苗,哪怕完成了三次接種,都對預防奧密克戎感染效果不佳,但這些疫苗確實起到了挽救生命的作用。
從各國大量的跟蹤數據來看,現有疫苗仍有不錯的重癥保護率。尤其在接種疫苗加強針后,面對奧密克戎的保護效率大幅提升。從2022年我國香港地區(qū)的疫情中就可以看出接種疫苗的重要性。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根據香港新冠死亡病例的分析結果,未接種疫苗的人群總病死率為3.04%,而接種三針新冠疫苗的人群總病死率僅為0.04%,前者是后者的76倍之多。無論是根據模型推斷,還是實際病例的統(tǒng)計,未接種疫苗的老人,比起其他人群,都更容易因感染新冠病毒出現重癥甚至死亡。
由此可見,關于“疫苗不起作用”的相關說法,是非?;奶频?,并不符合現在的醫(yī)學共識。對老年人來說,在現在這個環(huán)境下,如果仍然沒有接種疫苗,也會有不小的風險。
02
老年人只要待在家里
就可以不打疫苗?
有些朋友認為,老年人不用通勤上班,感染奧密克戎機會小,而疫苗可能有副作用,因此不一定非要注射新冠疫苗。
這種看法有些一廂情愿了。
首先,奧密克戎傳染性非常強,而老年人也要生活在社會中,不可能與世隔絕,感染風險不容小覷。另外,由于老年人本身臟器功能往往已經老化,無法耐受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發(fā)生的缺氧、炎癥,更容易出現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更危險,就是這個道理。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從香港的疫情數據來看,如果只關注感染者死亡相關的數據的話,會發(fā)現60歲以上人群的死亡風險,是30歲以下人群死亡風險的252倍。而在80歲以上老年人中,未完成疫苗接種的死亡人數高達5853例,完成三針疫苗接種的僅死亡33例,有177倍之差;80歲以上老年人中未接種、接種新冠疫苗第一針、第二針、第三針的病死率分別為16.48%、7.08%、3.81%、1.2%,未接種和接種三針的病死率相差16倍。
從目前的接種情況看,老年人接種疫苗反應并不比年輕人嚴重,大部分不會有不適,只有個別老人可能出現局部疼痛、發(fā)熱、周身不適等問題。此外在接種前,醫(yī)生也會跟老人確認病史以排除隱患,接種后也會留觀30分鐘以免出現意外,安全性還是很有保障的。
所以,權衡之下,對沒有疫苗禁忌癥的老人來說,接種新冠疫苗是利遠大于弊的。
03
老人有基礎病
就沒法接種新冠疫苗了?
有些老年朋友,其實是想接種疫苗的,但是可能會有點顧慮。因為很多老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基礎病,他們會擔心這些基礎病會影響新冠疫苗接種。
關注自己的健康是非常好的習慣,對于有基礎病的老年人,咱們可以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像健康狀況穩(wěn)定,藥物控制良好的慢性病人群,其實都可以進行疫苗接種。比如高血壓、心臟病,裝有支架、起搏器等,糖尿病血糖控制在13以下的,各種腫瘤手術、放療和化療術后病情穩(wěn)定的,腦血管病穩(wěn)定狀態(tài),慢性肝病肝硬化穩(wěn)定狀態(tài),手術、外傷、骨折等術后恢復期,一般的過敏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蕁麻疹(癥狀不明顯時)等情況,都是可以接種新冠疫苗的。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有些情況則確實需要暫緩接種,如急性感染性疾病正處于發(fā)熱階段或慢性病急性發(fā)作期等。冠心病患者心梗發(fā)作、自身免疫性神經系統(tǒng)疾病處于進展期、癲癇患者處于發(fā)作期等嚴重的慢性疾病處于急性發(fā)作期暫緩接種。
此外還有一些人不宜接種新冠疫苗,如既往發(fā)生過疫苗嚴重過敏反應者(如急性過敏性休克、喉頭水腫)不建議接種。
這里再次強調,接種疫苗時如對自身情況有疑問,則應現場告知醫(yī)生,由醫(yī)生判斷是否可以接種。
最后總結一下,目前疫情形勢依然嚴峻,對每個個體,尤其是老人來說,最好的做法仍然是做好個人防護,早點完成免疫接種。因為疫苗不像“吃藥”“打針”那樣見效很快,接種疫苗后需要幾周時間才能起到效果,而接種三針之間的時間間隔又較長,出現疫情后再注射,往往是來不及的,所以對老年人來說,應當盡可能早點接種疫苗,并打滿三針,接種時也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