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延邊科協(xié) > 科普宣傳 > 帶孩子認識“屈原時代的飯盒”

手機版百姓熱線
空白

帶孩子認識“屈原時代的飯盒”

2024年10月22日 06:12

圖為湖北省博物館收藏的“嵌地幾何云紋銅敦”。圖片選自《國寶回家記》(華景時代供圖,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出版)

學有道

用心理學提高學習力

每逢周末或者節(jié)假日,不少家長都帶著孩子去博物館參觀學習,很多熱門博物館甚至一票難求。我們該如何利用博物館來對孩子進行科普教育呢?那就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例,通過一個流失海外的青銅器“飯盒”來探討吧。

家長應做好知識儲備

家長可以提前了解一些與文物相關的知識,在博物館參觀時引導孩子仔細觀察文物的形狀、顏色、材質等特征,鼓勵孩子注意文物的細節(jié),如雕刻、圖案、銘文等。還可以提出一些具體的問題,如青銅敦和同樣是三條腿的“鼎”有什么不同?“嵌地幾何云紋銅敦”這個名字怎么念?其實,這里的“敦”不念“dūn”,而是念“duì”。

在湖北省博物館,有很多珍貴的藏品,例如改變世界音樂史的曾侯乙墓編鐘、逾千年依然削鐵如泥的越王勾踐劍、金碧輝煌的梁莊王珍藏等,哪怕是看似不起眼的一個藏品都很有說頭。

其中,楚文化展廳有一個長得圓滾滾的青銅器,名字叫“嵌地幾何云紋銅敦”。家長可以借鑒《國寶回家記》這本書里的介紹:它出生在戰(zhàn)國時期,是著名大詩人屈原的“老鄉(xiāng)”。按照周朝的禮儀,它是用來盛放糧食作物的容器,但是當時的王宮貴族也用來盛飯,所以,可以取一個綽號為“屈原時代的飯盒”。這樣風趣的介紹,一下子就能拉近孩子和文物的距離。

激發(fā)孩子探索興趣

“嵌地幾何云紋銅敦”有一段曲折離奇、流失海外、失而復得的故事。

1974年,考古隊在湖北宜昌秭歸斑鳩窩挖掘出了這個青銅敦,先是布置在屈原祠,后來搬到屈原紀念館。1988年,它被盜賊賣到了香港。香港買家準備在美國拍賣它,幸好一位中國學者發(fā)現(xiàn)并聯(lián)系了國家文物局。屈原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迅速把這個青銅器的檔案送到北京,確認是丟失半年的鎮(zhèn)館之寶。中國警察將情況通報給了國際刑警組織,又經過無數的談判和無數人的艱辛努力,拍賣行和香港買家同意撤展并將青銅器送回。

如今,它安然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楚文化展廳。所以,這件國寶既是輝煌燦爛楚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國成功追索流失文物的卓越戰(zhàn)績。

當孩子們知道文物背后曲折的故事,會對歷史文化產生更大的興趣,也能激發(fā)起強烈的愛國情懷。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保護文物,培養(yǎng)他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鼓勵互動體驗和延展學習

博物館有不少互動活動,可以讓孩子參與其中。例如,模擬考古挖掘、制作文物模型、參加工作坊等,能讓孩子更深入地了解文物和歷史。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文物尋寶游戲,讓他們在展覽中尋找指定的文物。

回家后,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參觀過程,讓孩子分享最喜歡的文物,鼓勵孩子用繪畫、寫作、手工制作等方式表達對文物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的書籍、觀看紀錄片、參觀其他相關的博物館或歷史遺跡等。

參觀博物館不只是學習歷史、人文知識,還可以學習文物保護的科學知識。例如,湖北省博物館就利用了多種科學技術進行文物保護,包括環(huán)境監(jiān)測技術、3D打印技術、AR技術、恒溫恒濕技術、低反射玻璃技術等等。

其中,“物聯(lián)網+藏品修復綜合管理與應用平臺”曾獲第七屆全國十佳文博技術產品及服務獎,該平臺可以實現(xiàn)對文物修復過程的全面管理和監(jiān)控,包括文物信息的錄入、修復方案的制定、修復過程的記錄等,提高了文物修復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再比如,為了保護珍貴的文物,常常需要用玻璃隔開觀眾。你是否知道這玻璃的科技含量呢?過去的展柜玻璃大多數采用超白玻璃,透光度不夠又反光,參觀者很難“看清”文物的細節(jié)。如今,湖北省博物館新館采用的是“超大抗彎低反玻璃”,不僅降低了光的反射率,提高了光的透過率,而且玻璃更大、更無縫、更抗彎,讓參觀者隔著玻璃也能看清“嵌地幾何云紋銅敦”的花紋和敦上栩栩如生的小龍。

總之,參觀博物館是非常有意義的親子活動,也是充滿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科普活動。帶孩子去博物館看文物是美好的時光,科學的種子將在充滿愛和溫暖的互動中悄悄生根發(fā)芽。


[ 本作品中使用的圖片等內容,如涉及版權,請致電。確認后將第一時間刪除。聯(lián)系電話:0433—8157607。]

延邊信息港 / 延邊廣電客戶端
標簽: 文物  孩子  湖北省博物館  博物館  銅敦 

信息廣場

登錄天池云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