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過幾年,亞馬遜雨林都會被燒上好幾次。
這倒不是謠言,而是作為一片面積(約550萬平方千米)如此龐大的天然森林,偶爾會發(fā)生幾處森林火災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每年的新聞卻很沒有新意,拿出的甚至都是前幾年用過的大火照片,而且總是那么幾個老地方著火,可如果這幾個地方年年都著火,那里的樹也長不了這么快啊。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新聞都會提到一個共同點:亞馬遜森林是“地球之肺”,可以提供世界上20%的氧氣,大火導致森林面積減少,那么供我們呼吸的氧氣也會減少。
首先來看“地球之肺”的這個稱謂,在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等生物體內都具有肺這個器官。
而肺部的主要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幫助生物內部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比如在人體內,我們吸入氧氣,在肺泡與人體內的二氧化碳交接,再經由呼吸道排出二氧化碳。
與之類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是,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并且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作為地球上面積最大的雨林,亞馬遜雨林所進行的光合作用約占全球陸地總光合作用量的20%,是不是有點眼熟...
沒錯,有些新聞中稱“亞馬遜雨林可提供世界上20%的氧氣”其實屬于偷換概念。
而且!亞馬遜雨林產生的絕大部分氧氣實際上根本不是給你用來吸的,它們自己內部幾乎全給“吸完”了。
簡單來說,在亞馬遜雨林這個龐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活著數百萬種昆蟲、植物、鳥類和哺乳動物,它們都是需要消耗氧氣的。
不止是亞馬遜雨林,地球上其他大多數生態(tài)系統(tǒng)所消耗的氧氣都與其產生的氧氣相差無幾。
另外,大家也不會認為植物只需要吸收二氧化碳吧?
植物當然也是需要氧氣進行有氧呼吸的,實際上,在亞馬遜雨林,這些植物所產生的氧氣有將近60%是被它們自己消耗了,剩下的則被雨林中的其他生物、微生物所瓜分。
所以,總的來說,亞馬遜和地球上大多數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凈氧氣供應量貢獻幾乎為0,真就自產自銷了唄。
那么地球上供這么多生物呼吸的氧氣從哪來的呢?
首先是大氣中含有的氧氣,地球上自然存在的氧氣約占大氣的21%。
另一個對地球氧氣貢獻最大的就是我們海洋內部,準確來說,是其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指浮游藻類,包括藍藻門 、綠藻門、硅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甲藻門、隱藻門和裸藻門等八個門類),地球上有大約一半的氧氣是通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的。
浮游植物也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加上水,通過太陽能來產生C6H12O6(葡萄糖),并產生氧氣,不過有個前提條件,這些浮游植物得有葉綠體。
由于海洋中浮游植物龐大的基數,它們所產生的氧氣量也是非常巨量的。
因此,假設亞馬遜雨林真的消失了,其實對地球整體的氧氣含量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大氣中的整體氧氣濃度也只會下降百分之一左右。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當然不想讓亞馬遜雨林消失,因為在全球所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亞馬遜雨林的地位可以說是舉重若輕的。
首先雨林可以調節(jié)區(qū)域降雨,進而調節(jié)全球氣候。
雨林的植物可以通過它們深深的根部從地下汲取水分,再經過自身的輸導組織將水分運送到莖或者葉的木質部,接著,水分從葉片木質部末端細胞進入氣孔下腔附近的葉肉細胞細胞壁的蒸發(fā)部位,最后,水蒸氣就通過氣孔蒸騰出去。
這些水蒸氣進入大氣,又變成了云朵和降水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亞馬遜雨林還是一個固定碳元素的巨型儲存地,光合作用不僅會吸收二氧化碳,還能通過暗反應將碳固定。
現在我們所開采的化石燃料如煤礦,正是億萬年前大量植物堆積在地下經過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慢慢形成的。
可以預想,在億萬年后,這片亞馬遜雨林將會成為一塊儲量巨大的煤田。
那么,如果我們失去這片雨林,雖然對大氣中的氧氣含量不會有什么影響,但是大氣的中二氧化碳濃度將會增加10%,熱帶雨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會減少甚至消失。
這將是目前地球難以承受的災難。